|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南乡锣鼓——建始本土锣鼓与中原戏曲艺术的完美融合

南乡锣鼓——建始本土锣鼓与中原戏曲艺术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南乡锣鼓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建始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jianshi.ccoo.cn
  • 感谢 jianshi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694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建始县于公元260年置县,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间朝代更迭,县域隶属几经变换,多种文化在此地交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和多门类文化景观。建始南乡锣鼓就是其中的优秀文化代表形式之一。

     一、概述 

    建始南乡锣鼓(以下称南乡锣鼓)发源于建始县高坪镇干沟村,广泛流传于建始县高坪、三里、龙坪、红岩、花坪等乡镇以及巴东县绿葱坡、大支坪等地。从其起源时间考证,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南乡锣鼓以口传身授为主要传承方式,其原始记谱方法为工谱。它是在本地锣鼓的基础上,融合中原舞台戏曲艺术而成的,由“干牌子”、“行路调子”、“坐堂调子”、“丝弦”、“围鼓”等部分组成。演奏乐器包括鼓、大锣、钹、勾锣、马锣、唢呐、碰铃、京胡、口哨等,演奏人员视场地而定,一般为8-12人。

    南乡锣鼓节奏相对固定,演奏过程轻吹细打,表现出典雅细腻、温婉缠绵的艺术风格。


南乡锣鼓艺人活跃于村村寨寨

  二、艺术源流

  南乡锣鼓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秧歌锣鼓到单钹单吹、从单钹单吹到双钹双吹、对双钹双吹的改良等阶段。

  秧歌锣鼓从清中叶至解放初期曾在建始县高坪、三里、红岩等地盛行,会耍者众多,深受群众喜爱。秧歌锣鼓由4人组成:一人击怀鼓、一人鸣大锣、一人打钹、一人耍手幞。其表演场地为四合天井内、田边地头、门前场坝等。表演时,四人或扭或舞,来回穿梭;或唱或说,甚至打科插浑。其板口优美、唱词风趣,是农民农闲或歇稍(田间劳作中途休息)时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表演形式。

  秧歌锣鼓的唱腔有固定的旋律,其说唱词以农村生活习惯、民族风俗为基础,一般为四句组成,每句为五字或七字,一、二、四句末尾字押韵,如顺口溜般朗朗上口。其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多反映身边的物事,或赞美奉承、或痛斥责骂,以即兴起赋为表演艺人的最高水准。比如某家修建新房上梁(即主体工程完工),表演者到后,随即赞道:某家吉日修发堂,鲁班师傅来上梁。依山伴水风光好,荣华富贵万代昌。又例:表演者看见人群中有一个平日爱说笑的男人,随即戏谑道:这个男客家,心里有点花。做事要稳当,否则要挨打。唱完后,打鼓者接一干牌子过渡,为下一首唱词作铺垫。


南乡锣鼓传承人郭隆炽正在教授徒弟

  干牌子的形成来源于秧歌锣鼓中每两段唱词中间的过门(即间奏),为使间奏表现得不至于太单调,历代民间艺人创作并发展了间奏的打法,以某种约定俗成的手势代表某种打法,逐渐形成了今天南乡锣鼓的干牌子。

  干牌子的取名多来自农村生活或神话传说,以二、三字为主,如:《狗扯羊》、《燕衔泥》、《龙摆尾》、《鬼挑担》等,也有以手势的画法路线形状取名的,如:《飘飘》、《倒托靴》、《圆圆》、《半边月》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年的演变过程中,民间艺人吸收了宋词的曲牌名称,如《浪淘沙》等。干牌子是南乡锣鼓的基础组成部分,也是所有南乡锣鼓曲目中最简单的部分。它要求每种乐器的演奏者按照工尺谱的记法一板一眼、强弱得当地演奏。工尺谱的记法不同于简谱和五线谱,它以汉字和一些业内达成共识的特殊符号组成,没有小节线来确定强弱节拍,仅以顿号表示乐句之间的停顿。

  历代艺人在表演秧歌锣鼓的过程中,不断创作、增加干牌子的曲牌类别,通过演奏手势的不同,代表鼓、锣、钹的击法产生变化和锣鼓曲牌的长短不一样,从而使锣鼓的演奏技法更加新颖。


南乡锣鼓曲牌《四郎探母》表演现场


南乡锣鼓喜事所用曲牌《状元红》表演现场

  为了达到唱词圆润的效果,艺人们在鼓、锣、钹的基础上逐渐加入唢呐,让唱词在唢呐的伴奏中自然流淌出来,使秧歌锣鼓的表现力更加丰富。通过历代艺人的创作、总结、收集、整理,保存下来的简单唢呐调子有《铁金板》、《红绣鞋》、《朝阳花》等10多个曲牌。上述曲调因为旋律较短,吹打交互,所以最初的唢呐演奏是自然换气。这种以5个人为一个演奏团队的单钹单吹表演形式持续了100多年。

  1920年左右,中原河南某戏班一名姓单的艺人因家乡附近黄河发大水而致戏班解散逃难到高坪干沟,被精通锣鼓的私塾先生郭兴杰收留下来,整日供给食物。过了一段时间,单姓流浪人见郭兴杰心肠好,且喜欢文艺,遂将随身携带的戏班演奏的戏曲工尺谱拿出来,教郭兴杰演奏、弹唱。在学习过程中,单师傅注意将本地秧歌锣鼓揉合进来,形成本派的独特风格。

  1955年,郭兴杰的后裔郭自军、郭自炎被选调到县群众文化馆学习简谱,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其间,郭自军、郭自炎兄弟在县文化馆老师的指导下,将单钹改为夹钹(两副钹);将一支唢呐改为两支,大小不同、长短不一样,将单纯的正吹改为小唢呐正吹(即筒音作5)、大唢呐反吹(即筒音作1),小唢呐高亢激昂,大唢呐低沉浑厚,同时,由于部分曲调较长,唢呐的演奏技法加入了鼓腮换气。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建始南乡锣鼓在改良中基本定型。在人民公社时期,高坪公社每个生产大队都抽调通晓乐理或是爱好锣鼓的青年学习锣鼓,普及锣鼓。发展到80年代初期,很多村民小组都有演奏南乡锣鼓的人员,成为农村红白喜事不可或缺的一种表演艺术。

  三、基本内容

  南乡锣鼓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干牌子”、“行路调子”、“坐堂调子”、“丝弦”、“围鼓”等五个部分。

  “干牌子”部分由于演奏者的手势不同,代表的牌子不一样,给人以新颖、华丽的美感,是一种视觉享受。

    “行路调子”以在行进途中演奏为主,其曲调简洁、明快。

    “坐堂调子”曲调较长,适合在厅堂演奏。根据演奏环境需要,分为喜事、丧事等不同功能。如丧事中所用《寒露霜》、《霜天九》等,其曲哀婉,催人泪下。而喜事中所吹《状元红》、《傍妆台》,则显得欢快明媚,愉悦身心。


南乡锣鼓在婚礼中的应用(本图为向大志摄)

    “丝弦”部分是由南戏演变而来,由南路、北路、上路组成,由于加入了胡琴、碰铃等乐器,使锣鼓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围鼓”部分是南乡锣鼓的精华和难点,主要由戏曲组成。曲目包括《辕门斩子》、《六郎征东》、《四郎探母》、《黄河摆渡》等。这些曲目以杨家将传说为蓝本,表现了北宋时期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由于融入了京胡、梆子等乐器,唱腔凝重深厚、唱词遒劲苍凉,抒发曲目沉郁悲愤的情怀,让听众为之动容。

  四、杰出价值

     1、达观的人文价值
     “南乡锣鼓”的源头,是武陵山区流传盛行的“秧歌锣鼓”。从“秧歌锣鼓”到“南乡锣鼓”的形成,表明了建始人民善于吸纳外来文化,将其与本土文化融合、化为自己的独特艺术形式的包容精神。同时,南乡锣鼓在各类红白喜事中的广泛运用,从侧面诠释了建始人民对生和死的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建始南乡锣鼓分布图


县非保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收集南乡锣鼓资料

     2、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风格上。南乡锣鼓节奏相对固定,为2∕4拍,每分钟80拍左右。演奏人员手持各类乐器,演奏过程不紧不慢,表现出安静祥和、达观自然的神态。
     3、广泛的社会价值
     “南乡锣鼓”是从民族民间习俗中产生出来的艺术,深受群众喜爱。南乡锣鼓曲目丰富,适用范围广。在农村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有不同的演奏曲牌和表演形式。南乡锣鼓各类曲牌可以随意联缀,变化多样。乐队配置简繁随意,便于流动演出,一般配置在8到10人。费用不高,适应民间需要,被农村广泛接受。是老百姓自己的音乐,是本土文化的优秀代表。     
     如今,在高坪及周边乡镇,习练南乡锣鼓的人员渐渐多了起来。同时,2010年10月29日,县人民政府以建政函[2010]96号文将南乡锣鼓列为《建始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文化体育局已经将其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名单上报。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南乡锣鼓——这朵建始的艺术奇葩,必将迎来其辉煌发展的春天。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